嘉禾之地,有着7000年人类活动史,2500年文献记载史,1700年建城史,揽江河湖海之胜,物华天宝,地腴物丰,亦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优越的生态环境温润造就了厚重的历史人文。
文化迭代的嘉兴,素有江南书画名薮,历来书画人才辈出,成就璨然。
此图册为阙鸣珂画、张廷济题、闵寅恭跋,记有太平晓钟、丁溪新涨、净相槜李、溪南补竹、南舍春耕、流泉秋月六处景致,当为文献、诗词中多处提及的《篁里十景图咏合册》。
阙鸣珂绘设色《太平晓钟》,并署"阙鸣珂画",钤"鸣珂"白文方印。
张廷济题"太平晓钟",落款"道光辛卯(1831年)五月五日,叔未张廷济",钤"张廷济印"白文方印。
闵寅恭跋"古寺清钟度远声,粥鱼茶板让先鸣。行人归棹月初落,老衲坐禅天未明。小市暗教尘虑息,寒山遥与道心盟。几回催起分灯客,沸雪轩中话五更"。落款"乙斋闵士英"。钤"一斋"朱文长方印。
考释:阙鸣珂笔下描绘的寺院、溪流、桥、远山皆可考。据张廷济题、闵寅恭跋,寺院为太平寺。据寺南邻太平庵主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太平寺纪略》记载,太平寺建于宋,毁于元,复于明。至清,累加增葺为新篁里一安禅地也。前临丁溪,溪为放生河。跨溪为太平桥,东见乍浦山。这与阙鸣珂描绘的太平晓钟场景相契合:画中太平寺山门前为放生河,太平桥横跨放生河上,放眼望去,乍浦山峰如眉如黛。
太平寺旧称太平禅院,从宋建立起,虽有损毁,也多有重建、増葺,如明弘治间经僧惠朗得到重建;嘉靖甲寅,吴鹤建沸雪轩;乾隆中,重建大殿关帝殿及山门斋堂;嘉庆二年又有重修等,具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太平寺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达到了历史上最兴盛时期,不仅在新篁当地有很深的影响,也名闻浙北,成为浙北名刹。太平寺不仅得到善男信女的香火供奉,也得到文人青睐。张廷济等新篁文人几度在此结文昌社,与会者众多,太平寺也成文新篁文人会文读书的好去处。太平晓钟因此被张廷济、闵寅恭等文人雅士列为新篁十景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于远山,徐士燕《竹里述略》记载的更为详尽:里东至乍浦城,南至澉浦城,皆三十余里。张孝廉《溪阳书屋图记》云,寺南之桥则太平桥也,登桥而望,见乍浦汤仁诸山焉。张廷济也曾作《篁里纪事诗》赞到:远峰如黛笔难描,乍浦诸城卅里遥。最是看山情未厌,寻诗多上太平桥。太平桥见乍浦山。9画中的太平桥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张廷济之父张振重建,昔日新篁文人于此处赏景寻诗,很有诗情画意。一轮圆月高悬于天空,一幅静谧之景。
阙鸣珂绘设色《丁溪新涨》,并署“繖亭鸣珂”,钤“鸣珂”白文方印。
张廷济题“丁溪新涨”,落款“张廷济”,钤“张廷济印”白文方印。
闵寅恭跋“村市喧阗枕碧溪,谁将丁字此留题。三篙水静野航稳,两岸波平草阁低。泽国尽容鱼性乐,江乡好放鸭群齐。最怜春色蓬蓬远,荡漾青山影半迷遥见乍浦诸峰”。落款“闵士英”。钤“益斋”朱文方印。
考释:丁溪,故新溪。据太平桥柱联,字一作莘。据《凤枝堂诗》,字一作珣。溪流亘南北,自竹桁汇分流而东。以其形似更名丁溪。闵寅恭笔下描绘的正是丁溪春涨时的画面:溪水满溢的丁溪横亘画中,风平浪静的溪上一艘田家小渡舟平稳行驶着,草木新发的溪岸边错落有致排布着草阁,眺望开去,远处的乍浦诸峰遥遥一见,更是增加了诗情画意。闵寅恭的诗文正是对阙鸣珂笔下的丁溪新涨之景最好的描绘。
阙鸣珂绘设色《净相檇李》,并署“阙鸣珂图”,钤“鸣珂”白文方印。
张廷济题“净相檇李”,落款“叔未廷济”,钤“张叔未”白文方印。
闵寅恭跋“春秋纪地溯当年,遗植僧庐独自传。树老西溪经岁月寺之西溪数株最久,根蟠古井引寒泉寺有至元井。吴娃爪印依稀认,骚客吟笺陆续联。记取浮瓜时节近,携朋小摘佐逃禅”。落款“道光辛卯(1831年)夏五,士英”。钤“益斋”朱文方印。
考释:净相槜李描写的是净相寺李圃的檇李。据徐士燕《竹里述略》,净相寺在里北三里,古永福庵。梁天监中重建,梁武帝赐名为梁福寺,宋真宗改今名净相寺。净相寺旧栽真檇李,有李圃。李自宋时已著。宋人张尧同所作《嘉禾百咏》就有一篇《净相佳李》流传至今。清初净相檇李名益震。相传每颗有西施爪痕。核无仁。分种者必于根旁斫取小株移栽,然味较寺中产者终逊。徐士燕感叹:“今老树渐稀,而结实亦较少。购者率李一觔,易以番银一饼”。可见,净相檇李的珍贵了。阙鸣珂描绘的环绕净相寺的,确是数株檇李果实稀疏,闵寅恭诗中小注“寺之西溪数株最久”,可见都是对当时情况的客观描述。
阙鸣珂绘设色《溪南补竹》,并署“繖亭鸣珂画”,钤“伞亭”朱文方印。
张廷济题“溪南补竹”,落款“叔未张廷济”,钤“叔未”朱文长方印。
闵寅恭跋“新篁处处长林箊,谁更分栽碧涧隅。几醉佳辰时雨润,任环老屋绿荫敷。三分水净由来好,一日居闲不可无。正喜里名方肇锡里旧称新行,以地多竹,仪征使相扁为新篁里,幽栖合补辋川图”。落款“乙斋士英”。钤“一斋”朱文长方印。
考释:溪南补竹描绘的是西南老屋绿竹环绕的画面。西南老屋在太平桥东。据徐士燕《竹里述略》记载:“康熙时,先高祖公佩先生讳卜宅于此,有敦和堂。秀水钱昭经眉客德棻书额。屋系前明遗构。嘉庆初,大父溪南老人重葺。海盐张徵君芑堂燕昌署其门曰溪南老屋。又于屋旁陈地补种新竹,作溪南补竹图。好事者因列为篁里十景之一。”阙鸣珂笔下的西南老屋掩映在簇簇新竹下,经过雨水润泽,很有空濛之感。象征品格的绿竹、历史感厚重的老屋给人贤人隐逸于此的意象,就如王维的辋川图留给人的憧憬。
阙鸣珂绘设色《南舍春耕》,并署“鸣珂画”,钤“伞亭”朱文方印。
张廷济题“南舍春耕”,落款“叔未张廷济”,钤“张叔未”白文方印。
闵寅恭跋“浴村田舍遍农桑,南亩横纵地最良。啼鸟多情催布谷,犁牛努力为分秧。歌声唱彻星桥外,笠影移来石岸旁。闻说嘉禾常报稔,图经好证里仁乡嘉庆九年里仁乡产嘉禾,南舍比近有四稔、五稔者”。落款“闵士英”。钤“益斋”朱文方印。
考释:据徐士燕《竹里述略》记载,南舍“在里之南星桥南半里,而近平湖界。地多良田。居民尤勤穑事”。4]433阙鸣珂笔下描绘的正是农桑遍布、田亩纵横的一片沃土,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而农人肩扛农具、手牵犁牛行走在田间小道欲下田春耕的场景则给人以动感,一动一静。整幅画面给人动静结合、生机勃勃之感。
阙鸣珂绘设色《流泉秋月》,并署“阙鸣珂绘”,钤“伞亭”朱文方印。
张廷济题“流泉秋月”,落款“张廷济”,钤“张叔未”白文方印。
闵寅恭跋“秋色平分月镜悬,市桥流水共澄鲜。银铺街道涓涓净,珠抱溪湾颗颗圆。篷底是谁吹笛赏,楼前有客举杯延。兴来好踏霜华去,随意探幽过隐泉刘家滨有隐泉,距流泉桥西北数十步”。落款“乙斋闵士英”。钤“一斋”朱文长方印。
考释:流泉桥,故书作楼前。在西圩。西纳汊港之水,由此桥并入经流。乾隆四十九年重建。阙鸣珂笔下描绘了秋天于流泉桥处赏月的画面:静静流淌的溪流绵延而去,流泉桥横亘其上,溪流两岸房舍依稀排布,草木渐凋,一派秋意,云淡风轻中一轮圆月高悬于天空,一幅静谧之景。
图册中闵寅恭所题篁里十景诗句与《竹里述略》、《竹里诗萃》所录多有不同,对于此李道悠《求有益斋诗话》也有阐述:益斋翁所题《篁里十景图诗》与《竹里述略》及《里仁乡诗综》所载大半不同。盖题图是初稿,载入两书是改定本耳。
嘉兴博物馆藏的这件图册只六帧,描绘了篁里十景中的六处景致,其余四帧不知已毁还是散佚他处。其余四景根据文献记载,分别描绘了新篁白洋荡烟雨之景、六如庵夕照之景、骑塘寺残雪之景、褚坟早梅之景。
《篁里十景图咏合册》为我们还原新篁历史真实并展现张廷济、阙鸣珂、闵寅恭等地方先贤在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的艺术才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六帧图册见证了新篁十景之说成熟于道光辛卯(1831年)年间,保留了张廷济题名的原始手迹,弥补了文献资料的缺失。篁里十景形成于张廷济引领的新篁文风鼎盛时期,徐熊飞《篁里十景记》是目前所见记载篁里十景形成最为翔实的文献资料。图册还原了新篁辉煌时期的历史风貌;融合了阙鸣珂绘画、张廷济题名、闵寅恭诗词,可以说诗情画意, 契合无间;保存了文献记载中新篁十景的六处景致,其余四帧或遭兵燹战火损坏或散佚他处,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