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之地,有着7000年人类活动史,2500年文献记载史,1700年建城史,揽江河湖海之胜,物华天宝,地腴物丰,亦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优越的生态环境温润造就了厚重的历史人文。

文化迭代的嘉兴,素有江南书画名薮,历来书画人才辈出,成就璨然。

< 画卷伍 >

年代: 清代 尺寸:画心纵35.2厘米,横163厘米;跋纵33厘米,横134.5厘米
质地:纸本设色 收藏单位:嘉兴博物馆
作者:潘振镛

画末款署:“竹垞图摹曹秋厓本,雅声潘振镛。”铃“亚笙”朱文方印、“振镛”白文方印。后有余霖录跋,款署“海日廔主人藏潘雅声所摹《竹垞图》,属录原有题词。惜原图祗匆匆一见,已忘其题款次序,仅得从书中追录而已。梅里余霖记。”海日廔主人既是沈曾植,余霖(1873-1941),字楫江,号了翁,梅里(今嘉兴王店)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曾助沈曾植续修《浙江通志》,沈曾植邀与朱彝尊的同乡晚辈余霖录跋也是有其自己的考量,余霖也曾在1914年倡议续修曝书亭,并在第二年完成。嘉兴市图书馆藏有一封金蓉镜致沈曾植的信札,写道:“所云竹垞图昨问潘雅笙,云已动手。深愿图成后,……一并带沪,渴欲承教。”从信中内容我们可得知,沈曾植委托其弟子金蓉镜帮忙过问潘振镛所摹《竹垞图》之事,完成后带给在上海的沈曾植,结合嘉兴博物馆所藏《竹垞图》的题跋内容,信与画所述是同一事。信中另两个重要的信息“近日辑嘉禾高逸传,约及百人,为高士祠堂享祀资料。”和“通志一部,即日由局寄。”高士祠于民国四年(1915)由金蓉镜创建,于1916年落成。收集高士祠资料用于祭祀,也就是收集资料的时间点必然建祠完成时间之前。《浙江通志》的编纂工作也是从1915年开始,民国四年八月十五日《申报》记载有“省通志局之开幕。”金蓉镜交稿《通志》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推测写这封信起码也在1916年,这个时间点至少是嘉兴博物馆版《竹垞图》所画成的时间上限。

  • 潘振镛致潘振节信札中提到:“竹垞图稿本细密异常,兄曾画过两本,画得头昏眼暗,颇费精力,今寄上墨稿(计两张未接)。”画稿目前尚未装裱(图五),分两段未拼接,右上角被撕去一角,应该是原落款处,画稿总纵34.6厘米,横160.5厘米,画稿和信札为同时所征集,信札明确潘振镛曾画过两次《竹垞图》,这也就是能够释疑嘉兴博物馆藏有一幅,拍卖市场上也出现过一幅尺寸几乎一样,画面一致的《竹垞图》,能够确定潘振镛这两幅《竹垞图》都是按照此画稿所作。这幅画曾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拍,2016年再次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拍,画作于1918年,长卷画心图纵 35.3厘米,横171 厘米,款署“竹垞图写为锡鬯先生教。弟曹岳。戊午夏四月,雅声潘振镛摹,时年六十有七。”钤“潘振镛印”白文方印、“亚笙”朱文方印。李瑞清(1867—1920)题引首,落款为“冲甫仁兄属临。芸台相国题后小词不复录矣。清道人。”清道人为近代教育家李瑞清晚号,“冲甫”即钱熊祥(1875—1966),号听松,嘉兴人。县学附贡生,历任陆军部郎中、武选司帮办、统计处处长等职。擅经史、诗文、金石,与沪上文化界宿老多有交往。嘉兴博物馆版本的潘振镛《竹垞图》,画卷原存放在王店曝书亭,当时政府为利于保存,后来将此画与朱彝尊的一方砚台和一幅书法一起移交至嘉兴博物馆收藏。

  • 潘振镛的临本和方薰摹缩本基本的布局完全一致,他们两人所摹的都以曹岳的蓝本。而曹岳所画的情景都是依据朱彝尊的词,“况有蔗芋闲田,竹梧旧径,客至堪杯酌。试画三楹茅屋矮,随意图书帘幙。峡石东西,横山近远,密树遮云壑。明年归去,小楼添向墙角。”从这两个现有的版本图画来看,画与词的是一一对照。蔗芋、闲田、竹梧、旧径、客至酌杯、三楹矮茅屋、图书帘蟆、东西硖石、远近横山都在画中有所体现。画面中心位置是三间敞开窗户的屋宇建筑,四周都环绕着竹丛,其中一间有堆栈的书册以示主人的读书癖好,另两间一远一近两个窗洞有面目简略的写意人迹,近者是一名僮仆,远者老人捧书阅读,应系朱彝尊的写照。